這些年,隨著我國電子商務的爆發式增長,快遞行業也冉冉上升為朝陽行業,關于快遞小哥月薪數萬的新聞可謂是層出不窮,那些不起眼的快遞小哥們,已經變成了收入甩你幾條街的“隱形富豪”!
據說,因為收入誘惑,有不少高學歷人群都轉行做了快遞,其中不乏有北大碩士、歷史博士,甚至是大學教授。
然而,就在最近,接連幾家快遞公司相繼倒閉,數萬名快遞小哥失業,寒風正在行業內迅速蔓延。
先是國通快遞傳出持續虧損、50000名員工全網停工的消息,又是曾經日件量超過100萬的全峰快遞被曝破產,現又有如風達快遞欠款超過7000萬、辦公室已人去樓空……
而快遞行業的龍頭,也是風雨飄零。順豐速運,其市值幾乎接近腰斬,由巔峰時的3226億,下降為現在的1666億,順豐旗下的社區生鮮超市順豐優選,則爆發了全國范圍內的關店潮?! ?/span>
我們不禁要問,昔日這些風光一時的快遞公司們,如今究竟是怎么了?為何遭遇了如此生存危機呢?
首先,是電商業務增速的放緩,現在的人們,越來越買不動東西了。
快遞業與電商業的發展息息相關,過去,由于電商的快速發展,快遞業也呈現高速增長態勢。漫觀國內電商業,經歷了三次增長紅利。
第一次是以淘寶的C2C模式為驅動,由于淘寶便宜且多樣,大量國人養成了“剁手黨”的習慣,雪花一樣的訂單自然滋生了大量的快遞件需求。
第二次是以天貓、京東等的B2C模式為驅動,雖然B2C的訂單量沒有C2C多,但是客單價高,因此也支撐了快遞業的高速成長。
第三次是以拼多多為標志的三四線城市消費崛起,在國內經濟增長趨緩、城市居民消費實力下降的情況下,電商消費轉而依靠三四線及小縣城的下沉區域來拉動。
然而,這部分人群的消費實力畢竟有限,買東西也都是為了圖便宜,一雙鞋都要九塊九包郵,自然對于快遞的收入是能壓縮多少、就壓縮多少。
有機構做過測算,預計快遞行業在2019年業務量突破600億件以后,增長將觸及天花板,增速將一直維持在比較低的水平。
其次,在市場蛋糕增量有限的情況下,快遞行業的競爭卻又日漸激烈。
過去,伴隨著電商紅利,快遞行業也呈現著野蠻生長的態勢,行業高速成長之時,市場格局分散,每家快遞公司都可以分享到其發展紅利。高利之下,自有無數玩家紛紛入場。
目前,我國快遞法人企業達2萬家,從業人數超過200萬,是美國快遞員人數(72萬)的2倍多。
而隨著行業發展漸趨成熟,市場經歷了洗牌期,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,已上市快遞公司單量占全行業的比重由2016年的64%提升到了2018年的71%,越來越多的中小快遞遭遇淘汰。
其實,綜觀國際經驗,快遞業本身就不是暴利行業,像日本、美國這樣快遞業發展比較成熟的國家,市場已經高度集中,但行業龍頭也并沒有獲得多少盈利,例如日本快遞業龍頭雅瑪多毛利率甚至低于日本郵政和佐川急便。剔除非經常性因素,FedEx 長期凈利率約為4%-6%,UPS長期凈利率約為6%-8%。
第三,則是在增長空間有限、盈利能力受阻的情況下,人力成本又在不斷提升,快遞行業的競爭也日趨激烈。
在快遞成本的占比中,人力成本占據了相當大的一部分,大概達到了三分之一。因此,各家快遞公司都在想辦法削減人力成本,比如一向講“兄弟義氣”的劉強東,這次卻因為“虧的錢太多,內部成本太高”,于是毫不猶豫地取消了“快遞員底薪”。
壹
變則通、不變則死!
由此可見,國內的快遞行業,已經站在了發展的拐點期,亟待顛覆性的創新與突破,方能打破困局,那么,快遞行業未來路在何方呢?
對標國外巨頭亞馬遜,或許我們可以一窺快遞行業的未來。
作為全球標桿企業,亞馬遜早已開始布局人工智能,運用先進技術來徹底改造了企業生態、大大提升了物流效率。目前,這些永遠不知疲倦的機器人已經開始逐漸替代人力,成為了效率更高、成本更低的“揀貨員”“快遞員”。
比如,下面這個桔黃色的小機器人,是負責揀貨工作,過去人工作業耗時1個多小時的貨品提取作業,它在15分鐘內就能搞定!
還有送快遞的無人機,假如你早上在上班的地鐵上買了一件東西,晚上到家后就能發現包裹已經被投遞到了家里。
最可怕的是,亞馬遜最近又發明了一種黑科技,運用人工智能來精確統計每一個員工的“劃水時間”,這就相當于在員工的身邊安插了一個24小時無休的一對一“監工”,一旦偷懶馬上提醒,嚴重者毫不猶豫地給予開除!
有數據顯示,亞馬遜一個2500人的倉庫一年就解雇了300多人,裁員比例超過10%,而未來肯定會更多。
這真的太可怕了,過去,人都是來操縱機器,現在,機器開始取代人類,而未來,難道機器要統治人類?面對這些工作時間可以“24×7”、而且學習能力極強、工作精度極高的機器人,我們究竟有多少勝算?
貳
這絕非危言聳聽,面對行業增長的瓶頸,各大公司都在紛紛上馬,布局人工智能,在這類勞動密集型行業,運用機器人來工作,不僅能夠有效較低成本、還能夠大大提高效率。比如說,如果用無人機來送貨,那么就可以節省70%的物流成本。
因此,目前國內幾大快遞巨頭的智能化趨勢都在不斷發展,而那些中小快遞公司,由于缺乏足夠的資金實力與技術底蘊來投入,自然會越來越喪失競爭力。
比如,目前京東已經在全國運營了20座大型智能化物流中心,還正在推進完全無人的智能倉庫;蘇寧也建成了亞洲最大的智慧物流基地,日處理包裹可達181萬件;阿里菜鳥也在大力推進“智慧物流系統”,由機器人來自動完成揀貨發貨等工作……
快遞行業的發展,其實是中國無數傳統行業的縮影,在人口紅利喪失的大背景下,企業需要以智能化的技術來實現組織變革、系統創新;而對于我們每一個人而言,我們最大競爭對手,變成了永遠不知疲倦的極其,越來越多的人飯碗不保。
有媒體報道過,在京東的某一分揀中心,原有的300名分揀員工如今變成了只有不超過20人。這些機器人不需要吃飯、不需要休息,如果沒電了,它們會自己去找充電樁補充能量。
毫無疑問,“機器換人”已經是大勢所趨,劉強東此前就含蓄地表示過,未來京東將削減4萬人,而這4萬人毫無疑問說的是將被機器替代的快遞人員。
未來已來,只是你毫無察覺。此前,花旗銀行聯合牛津大學發布過一份觸目驚心的報告《TECHNOLOGY AT WORK v2.0》:中國77%的工作將會被機器人代替(這個數字,美國是47%,英國是35%)
可以想見,那些像快遞員、揀貨員、客服、司機等體力性工作,將逐漸會被機器所無情淘汰;而腦力勞動者,也未必安全,現在,越來越多的記者編輯、股票交易員、翻譯等工作,也在被機器取代。
所以在享受五一假期的同時 ,希望大家能在游樂休閑之余,也能好好思考一下人生,面對機器,我們有多少勝算?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在哪里?如何才不能被他們所取代?